【研究进展】常凌乾团队生物医学芯片研究近期系列进展近日,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高精尖中心常凌乾团队,以北航第一通讯单位,分别在《Research》(预计首IF > 10)、《Small》(IF 11.4)、《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IF 10.3)、《Analytical Chemistry》 (IF:7)、《Nanoscale》(IF:7)、《Microsystem & Nanoengineering》(IF 5.5)等期刊上发表一系列学术论文,均为领域一区TOP期刊(中科院分区),其中一篇被选为封面文章。 2月9日《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发表“Nanosensors for Single Cell Mechanical Intterogation”,分析了DNA探针技术用于可视化的细胞力学检测的途径,提出荧光探针在时空域可控的范围内进行细胞膜力学分布和细胞基因调控的关联。(课题组博士生杭欣欣、硕士生何诗琦为第一作者) 1月30日《Research》发表“Low-cost and Scalable Point-of-care Platform withMultiplexed Microwell Array Biochip for Rapid Diagnosis of COVID-19”(医学院/中心王杨副教授为第一作者,樊瑜波教授为共通讯作者):文章中设计并研制出可用于新冠病毒现场快速检测的新型微孔阵列芯片和便携式检测仪,在华西医院开展130例临床样本测试,检测灵敏度95.4%,特异性95.35%,该芯片和检测仪有望为多种传染性病原体检测提供新手段和新平台; 12月2日《Small》刊发北航常凌乾、美国西北大学Horacio Espinosa(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杨瑞国共同通讯的综述文章“High Throughput and Highly Controllable Methods forIn Vitro Intracellular Delivery”:详细分析和讨论了可实现单细胞精度大分子递送的生物技术和方法,对细胞治疗和药物递送技术提供发展方向; 12月14日《Analytical Chemistry》刊发题为“DNA Nanomachines for Identifying Cancer Biomarkersin Body Fluids and Cells”:总结了多种基于DNA纳米机器的检测平台,充分展示了DNA纳米机器在早期检测癌症生物标志物中的研究进展,为早日实现DNA纳米机器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发展方向。(生医学院/中心博士后董再再为第一作者); 12月12日,《Nanoscale》刊发“Recent advances in biofluid detection with micro/nanostructuredbioelectronic devices”:系统总结了微纳结构生物传感器与传统生物传感器各自的优缺点,为智能传感、生物电子、健康监测及多功能生物传感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北航常凌乾团队和香港城市大学于欣格团队联合指导博士后李虎为第一作者)
Article classification:
NEWS
|